|
|
|
業務咨詢電話: |
|
0571-22910023 13989470556 |
|
客服一QQ: |
|
客服二QQ: |
|
地址:杭州市蕭山水務大廈B座13樓 |
|
|
|
將科學研究搬到開放的網絡上進行 |
將科學研究搬到開放的網絡上進行會取得怎樣的效果?英美國家一批年輕科學工作者對這種科研方式予以肯定。他們在網上征召合作者和志愿者,在博客里發表科學設想并征求意見,令互聯網成為科研新場所。
集思廣益
對劍橋大學教授蒂莫西·高爾斯而言,能難倒自己的數學題并不多,他曾獲得數學界最高獎項菲爾茨獎。然而,一旦遇到難題,數學大師也得求助于人。
在如何用數學方法論證多維物體的屬性這一問題上,高爾斯屢遭“滑鐵盧”。最后,他把這個難題和自己的一些設想放到了網絡博客上。
有沒有其他人也對這個問題感興趣?別人會不會提供好點子?平日里暗自較勁的數學家們是否愿意協同合作?帶著一絲好奇,高爾斯展開了一場網上試驗。
“這就是一次試驗。我覺得值得一試,”他說。
這個被高爾斯稱為“博學計劃”的試驗在互聯網上迅速“躥紅”,幾天之內吸引多名專業人士關注并為之出謀劃策。幾個星期后,已經有超過40人參與解題,答案呼之欲出。
高爾斯將大家的貢獻整理成多篇論文,以“DHJ博學”的筆名發表在學術刊物上。“博學項目”試驗大獲成功。
“一個人想要單獨解決難題,往往很難確保成功。而不同的人可以提供不同的才智和竅門,博采眾長能更快地接近成功,”高爾斯說。
轉變思維
英國《衛報》報道認為,這種依靠互聯網集思廣益的開放性科研方式方興未艾,其高效、透明的優勢已吸引不少支持者。
28歲的生物學家約瑟夫·杰克遜和同事早就發現,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領域,過去那些只有資金雄厚的實驗室才能開展的昂貴實驗,如今在自家車庫里也能搞定。如果科研人員愿意在互聯網上共享實驗結果和數據,必將加速科研進展,彌補傳統科研方式的不足。
為此,杰克遜和同事開展了一項名為“生物學家DIY”的運動。去年夏天,他們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主辦首屆“開放科學峰會”,鼓勵研究人員轉變思維,推廣利用網絡共享科學設想和研究方法的新潮流。
同樣身在加州的基因學研究人員梅拉妮·斯旺也支持開放性科研方式。她在網上召集合作者,共同研究維生素B對人體MTHFR基因的影響,以探尋維生素藥物對癌癥和血管疾病是否有療效。
她說,自己和其余7名合作伙伴既是基因學領域專家也是實驗的志愿者。他們獲取并了解自身基因信息,在實驗過程中各自觀察并記錄自身狀況,然后通過網絡共享實驗結果。
斯旺認為,這種合作方式將極大減少科研工作的時間和成本。
“傳統模式非常緩慢:不同的研究機構建立各自的樣本數據庫,試驗耗時數年,投資成本高昂,而研究結果最終既不共享也不公開。為什么我們就不能發展一種‘2.0版本’的科研方式呢?”斯旺說。
蕭山網絡公司也將學校國際上先進的網絡理念,爭取早日與國際網絡接軌! |
發布日期[2011-6-18] |
|
|